人体骨密度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2014-03-10 14:32:35    浏览次数:

 

    (一)骨密度测量的意义

    骨组织的基本生命活动是旧骨不断被吸收, 新骨随之形成。从儿童至35 岁左右骨的形成大于骨吸收, 骨量乃持续增加, 此后骨量开始以每年约1%的速度不断丢失, 骨量逐渐下降。有人用骼骨峪作样品测量的结果表明, 在40 一9 0 岁间人体大约丧失其原骨量的36 %, 女性早于男性, 且其下降速度大于男性。这是骨骼随年龄增加, 衰老而出现的一种生理变化, 即所谓原发性骨质疏松。而在病理状态下, 如肝、肾、肠道等器官的功能障碍, 特别是某些内分泌疾患而产生的骨量丢失, 称为继发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后病人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或全身性疼痛。其严重并发症是病理性骨折, 无论骨折本身或因骨折而产生的合并症都会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远比一般人们预计的为高, 由于各种潜在因素的存在, 目前世界各国多以髓部骨折, 胸腰椎压缩骨折及挠骨下端骨折作为衡量的标准。据报道, 在美国每年约有1 3 0万人因骨质疏松而发生骨折, 其中约21万人为髋部骨折, 每年花费约80 亿美元用于该项骨折的处理, 且股骨颈骨折以每10 年10 % 的增加趋势在上升。在英国、瑞士骨质疏松发生率占老龄人口的60 % , 在马来西亚每3 名6 5 岁以上妇女有1名骨质疏松患者。因此, 随着世界人口不断老龄化, 骨质疏松的高发率对少、类健康产生着极大威胁, 是当前世界性的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而骨密度测定对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二) 骨密度测量的方法

    1.放射线技术,放射线技术应用放射线测量骨密度已有多年历史, 当骨组织减少20% 一3 0 %少时放射浅才能显示出骨密度改变。尽管其准确性差. 灵饮度低, 由于该法简便, 易于掌握, 故日前仍被广泛采用。

    2. 同位素诊断技术,目前国内大多应用单光子吸收扫描测量法, 使用两个单能射性核素, 使其测量更加精确。

    3.骼骨活检技术,以骼骨作组织形态学测定, 或作骨组织计量学测量, 该方法对骨疾病可提供可靠的诊断指标. 是[1 前较可靠的侵入性检查。

    (三)增加骨密度的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1.高钙饮食,人体9 9% 的钙包含于骨骼之中, 钙是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细胞膜与细胞间粘着不可少的垂要元素。人体每日从尿、汗及粪便排出钙, 同时从饮食中吸收得到补充, 以维持钙的平衡, 即摄入的钙量与丢失的钙量相当。随年龄增加, 吸收钙量低于丢失钙量而出现钙的负千衡, 因而促使骨钙回吸收, 最后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2. 户外活动运动与骨密度或骨质疏松的关系, 有不少学者作过许多有趣的临床及实观察。尼尔森(Ni lso n) 以64 名国家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为相应年龄的健康男性, 其中Z d 人有规律的从事某项体育活动, 其余人不从事任何体育活动, 然后用光子吸收扫描法测定股骨远端骨矿含量, 结果表明: 运动员的骨矿含量明显高于非运动员。对照组中, 有规律从事体育运动者较非从事体育运动者骨矿含量高, 不少作者在动物实验也得到同样结果, 表明骨量的增加有赖于运动、体育活动式肌肉收缩对骨骼的机械性刺激。为了防止随年龄增加, 生活类型的改变及体力活动的下降而导致骨量减失, 老年人有意识地增加一定量的户外活动, 增加光照时间, 是防止骨量丢失的又一环节。

    3 .激素水平,奥尔布赖特首先发现并提出, 妇女绝经期骨矿丢失加快, 易发生骨质疏松, 后来米曼表明: 无论绝经期开始年龄大小, 只要绝经即伴有迅速骨丢失。艾特肯(Ai tk en )等发现切除卵巢后骨丢失与绝经期相同, 双侧卵巢切除后可导致早发的骨质疏松。据此, 推测雌性激素水平F降可能是绝经期妇女患骨质疏松的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防止人体激素水平特别是雌性激素下降是今后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关热词搜索:骨密度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