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健康女性跟骨超声骨密度测量评估
2014-03-18 17:03:25    浏览次数: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 骨质疏松症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主要健康问题。目前, 诊断OP的主要依据是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法( DXA ) 或定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QCT )测得的骨密度值( bone mass dens-ity, BMD)。然而, 这些方法成本高、有放射性、操作繁杂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 定量超声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反映BMD, 还可反映骨弹性、强度和显微结构, 许多研究表明, 定量超声( QU S)可精确可靠地预测骨折危险性。另外, QUS还有携带方便、低成本、易操作和无放射性等优点, 这些优点使其便于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调查。QUS测量值包括声幅衰减( BUA )、超声速度( SOS)和硬度指数( SI)。BUA 主要由骨密度决定,同时也受骨结构如骨小梁数目、连接方式等影响;SOS主要受骨弹性、骨力学特征、骨组成和内部结构影响, 其次也受骨密度影响; 而SI是两者综合得出的指数, 为骨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研究表明, SI预测OP 骨折优于单一的SOS 或BUA, 精确度更高, 而且, 它可以将脚后跟宽度和水温引起的测量误差降到最低。Hans D 等 报道, 与BUA 和SOS相比, QUS S I与DXA BMD 的相关性更高。他们指出, SI可以作为单一指标预测骨折危险性。因此, 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单一变量分析中国南方女性的骨密度分布和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 并探讨其与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的关系。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不等概率二阶整群抽样的原则, 在我国浙江和广西两省随机抽取10~ 87岁之间的健康女性2498名(包括公务员、工人、农民、教师和学生等)。所有调查对象均经详细的问卷(包括健康状况、家族史、既往史等)和体检筛选, 除外骨折史、严重的系统性疾病、骨骼系统疾病和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受试者检查前均填写知情同意书。

112 人体测量方法

使用标准的身高和体重测量仪, 测量每个调查对象的身高(赤脚)和体重(室内穿轻薄衣服)。由体重( kg ) 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出体重指数( BMI)。

113 QUS测定

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A chilles Express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右侧跟骨, 主要指标为S I, 由BUA 和SOS 按下列公式计算得出: SI = 0167 x( BUA ) + 0128 x ( SOS) - 420。骨密度测定仪每天开机后进行质量检测, 全程由固定人员操作。

114 T值的计算

T值表示高于或低于本调查人群同性别成年人( 20~ 35岁)参考均值的硬度指数,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得出: T= (测得值- 同性别成年人平均值) / 标准差, 单位为标准差( s)。由St iffness Index 获得的T值与使用X 射线吸收仪测得的BMD T 值等效, 采用目前国际统一标准, 评估本调查人群超声骨密度的分布。T值> - 1为骨质正常, T 值在- 1~ - 215之间表明骨量减少, T值< - 215为骨质疏松。

115 统计学分析

调查对象每10岁为一组, 69岁以上合并为一组。身高、体重、BM I和QU S的数据以平均值? 标准差表示。去除身高、体重、BM I和SI值在平均值3 s之外者。所有年龄组SI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不同年龄组间SI的差异采用One-w ay ANOVA分析。通过线性回归模型计算每年SI的下降值。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 观察S I与年龄、体重、身高和BM I之间的相关性。女性各年龄组骨质正常、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的人数变化采用V2 检验。

2 结果

    中国南方女性的一般情况和人体测量学特征,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和BM I值随年龄增加呈现先增长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中国南方女性S I值随年龄增加呈现先缓慢增加后下降的特征性趋势, SI峰值年龄组出现在20~29岁。20~ 49岁之间SI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由于跟骨几乎全部是骨松质, 故对骨质变化敏感, 而且, 跟骨两侧面近于平行受试顺应性好, 可减少由于位置变化而造成的测量误差, 因此, 本研究选用跟骨作为QUS的测量部位。

    峰值骨量( Peak bonemass, PBM)是个体在生命中所获得的最大骨量值。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南方女性的骨量在青少年时期随年龄增加逐步增长,50岁以后明显下降, 主要原因是由于女性此时绝大多数已处于绝经期, 雌激素分泌突然减少, 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以及衰老双重因素所致。这种变化趋势与绝大部分研究报道一致, 但不同人群骨峰值出现的年龄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文献报道SI峰值出现在30岁以后。据报道, 健康成人每年骨量的正常变化为015% ~ 210% , 妇女绝经期由于雌激素分泌降低, 绝经后初期骨量丢失明显加快, 每年达210% ~310%, 而衰老所致的骨丢失每年约丢失110%, 女性受绝经和衰老双重因素的影响, 一生可丢失峰值骨量的30% ~ 40%  。本研究显示, 中国南方女性S I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年龄越大下降越迅速, 与前述报道基本一致。而且50岁以后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升高, 说明绝经和衰老双重因素对骨密度有不可抗拒的影响。所以老年前期, 尤其对于女性, 预防骨量丢失非常重要。骨密度与体质量(包括身高、体重和BM I) 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身高、和体重均为S I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与许多研究结果甚至包括跟骨BMD的报道一致。较大的身高、体重可能提示有较好的营养状况, 有利于较高骨密度的获得。此外, 体重增加对提高骨密度的作用可能是承重性外力对骨骼的作用。体重庞大的大象的BMD 远高于低体重的小鼠, 宇航员处于失重环境会导致骨量的丢失, 均说明重力负荷对骨量有较大的影响。已知影响骨密度的因素除性别、年龄、体质量外, 还与遗传、饮食、运动、生育史、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也是不同研究的骨峰值年龄、骨量变化不尽相同的原因。但本研究未进行有关遗传、饮食、运动、生育史等因素的探讨, 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综上, 本研究采用定量超声法, 测量了我国南方地区健康女性的SI值, 得出了不同年龄超声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患病率的情况, 以及骨密度与年龄、身高、体重等的相关性。这将为确定我国女性超声骨密度的参考值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热词搜索:No permission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