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群骨质疏松诊疗手册2007版
2014-03-18 17:04:26    浏览次数:
1 目的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 尤其是绝经后老年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它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由此 引起的骨折除了给患者本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外, 对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美国每年由于骨质疏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近百亿美元。我国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占世界第一位, 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寿命的增长, 我国的老龄人口正在急剧增多, 所以作为老年疾病之一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其防治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的骨质疏松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在各级政府、卫生部门以及骨质疏松医学领域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 使我国骨质疏松医学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对骨质疏松能进行规范的、科学的诊断、防治和研究, 2007 年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了全国的部分专家, 参照先进国家的标准, 在国内已有的研究结果和2004 年版指南的基础上, 编写出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骨质疏松预防、诊断和治疗的2007 年版诊疗手册。

2 背景

    骨质疏松症是世界范围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在美国约有2500 万骨质疏松症患者, 每年约有150万患者发生骨折, 约20% 的髋部骨折患者在1 年内并发肺栓塞、肺炎而死亡, 由骨质疏松而致的死亡率与乳腺癌的死亡率相当。半数髋部骨折的存活者将永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费用耗资目前己达每年130 亿美元, 其中2P3 的费用可归因于髋部骨折。女性由于绝经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 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 因此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衡量骨量的指标是骨矿含量( Bone mineralcontent, BMC, gPcm) 和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gPcm2) , 1994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欧美白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为:

( 1) 正常: 前臂远端、脊柱、髋骨BMD 或BMC 低于正常年轻成人平均值(Tscore)1 个标准差( SD) 以内。

( 2) 骨量减少: BMD 或BMC 值低于正常年轻人平均值1 ~ 215 SD 以内。

( 3) 骨质疏松症: BMD 或BMC 低于正常年轻人平均值215 SD 或以下。

( 4) 严重骨质疏松症: BMD 或BMC 低于正常年轻人平均值215 SD 以下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和BMC 及BMD 降低直接相关, 流行病学研究确立了低BMD 是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的纵向研究证实,腰椎正位BMD 降低1SD, 骨折风险增加216 ~ 518倍, 而低BMD 由骨成熟期达到的峰值骨量( PBM) 较低, 以及由于疾病、增龄和绝经造成骨量丢失加速有关。骨折需要外力, 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 轻微外力, 甚至一般的日常活动即可造成骨折。

    根据我国老年人口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的报道, 1992 年刘忠厚教授根据1990 年人口普查的资料经计算提出中国人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6300 万,1998 年为8400 万, 2001 年刘忠厚教授根据2000 年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我国患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8800 万人, 占全人口的6197%, 男女比例1B6。2006 年刘忠厚报导中国有9060 万人患骨质疏松, 占全人口的7101%。且在我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的调查研究中显示, 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的8 个亚健康领域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其中在身体疼痛、健康感受、精神健康、身体功能、社会功能五项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和平均期望寿命增长, 骨质疏松症将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一旦由于骨质疏松症发生骨折将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对已发生的骨质疏松症虽然有些药物可以治疗骨质疏松症, 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 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并早期干预, 防止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发生发展将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于1986 年开始开展骨质疏松的研究( 国家七1 五公关项目) , 至今已有21 年, 培养和造就了近万名中高级医生队伍, 我委员会迄今为止召开了十一届全国骨质疏松年会和七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 在诊断方面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主要工作仍集中于大城市。全民及非专业医师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度并不高, 和发达国家如日本相比, 我国在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仍有很大距离。2003 年4月的统计显示中国和日本两国在骨质疏松诊断仪器数量上相差15 倍, 而我国人口是日本10 倍, 说明我国骨质疏松事业发展缓慢。

    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白种妇女的诊断标准, 还是采用本国的研究结果在1999 年提出的中国人诊断新标准, 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同时在不同测量部位结果的诊断意义尚需规范化。

    在治疗方面, 在2004 年版本/ 指南0 的实施中,国内专家也已对骨质疏松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了不同范围和规模的研究, 如绝经后妇女性激素补充治疗、钙剂、维生素D、二膦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中药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等, 但关于各种治疗方法适应症、副反应、治疗方案的个体化、系统化研究、最低有效剂量以及不同药物联合用药的选择等方面缺乏规范和统一的标准。许多国家已建立了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所以我国眼下迫切需要尽快更新适合中国人, 特别是老年人群的2007 年版骨质疏松诊断和治疗手册, 此项工作的开展将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提高老年人的福祉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No permission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