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可维持人体骨密度和骨旷含量
2016-03-16 10:07:09    浏览次数:
研究发现,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运动正逐渐被国外所认可,其既可作为一种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运动方式,也可以作为某些健康问题的干预手段。
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一个拳种,其拳理的核心是太极学说,它是以太极说为中心,包括无极说、阴阳说等理论在内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和健身特色。研究发现,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运动正逐渐被国外所认可,其既可作为一种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运动方式,也可以作为某些健康问题的干预手段。
脊椎动物的骨骼起源于3个不同的位置:神经管嵴外胚层-大部分颅面骨,生骨节、成熟体节的分化部分-肋骨和椎骨,侧板中胚层-四肢骨骼。骨骼是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骨以不同形式的骨连接联结在一起,形成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运动可以改善骨代谢、提高骨密度和预防骨质疏松症,几乎所有研究都提示运动与骨量的变化有着明确关系。体育锻炼是影响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虽不能完全控制随着年龄增长、绝经等导致的骨矿含量的减少,但对骨的血液循环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防止骨流失,有效刺激骨细胞的生成。太极拳作为具有提高身心健康、辅助治疗慢性病及康复的一项运动项目,其运动强度在24.74%-45.00%VO2max,是一种中低强度的运动特别适合老年人。
 
骨代谢指标可以敏感地反映短时间内骨变化水平的情况,其最终结果会直接表现为骨量和骨密度的变化。成年人和老年人骨骼的骨量主要取决于骨峰值和后来的丢失率。骨代谢的紊乱很容易引起骨疾病的发生,比如骨质疏松症,进而存在骨折风险。现在公认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主要是失重和女性绝经后相关雌激素分泌下降,也发于男性。因此,预防由于骨量减少而造成的骨质疏松症,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年轻时的骨峰值,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缓骨量丢失率,譬如改变久坐的静止生活方式。骨量的获得主要是在发育期生长期间,且一般在23岁左右达到骨峰值。峰值骨量和强度对于骨折风险来说是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年轻时增加峰值骨量可以有效地防止随着年龄增长而造成的骨质流失,降低跌倒风险。另外,静止性生活、卧床、吸烟、饮酒过度、咖啡因过量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也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因素。
王忠山对习太极拳老人进行为期3年的追踪调查发现,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可使体内骨矿含量自然丢失率降低,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杜新星等研究发现太极柔力球运动可有效减轻围绝经期女性因增龄而引起的骨密度下降的趋势,同时能提高血液镁、钙和磷的含量,对于维持围绝经期女性的骨矿含量,保持骨健康具有积极作用。Qin等研究发现规律性的太极拳运动可以提高绝经后女性的骨密度。上述研究通过受试者自身前后纵向对比,发现习练太极拳虽不至于改变因增龄和雌激素下降而造成人体的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但至少可以维持骨量和骨密度。
 

相关热词搜索:骨密度 太极拳 含量
本网站文章和图片,部分是转载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侵权,可联系本网站删除,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