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中西医的角度对足跟痛进行防治
2014-05-19 13:51:38    浏览次数:
足跟痛又被称为跟痛症,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足跟损伤,尤其是绝经期后的肥胖女性更易发病。其主要表现是足跟肿胀、疼痛,疼痛多在晨起下床活动时开始,久站或走路时疼痛加剧,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可
    足跟痛又被称为跟痛症,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足跟损伤,尤其是绝经期后的肥胖女性更易发病。其主要表现是足跟肿胀、疼痛,疼痛多在晨起下床活动时开始,久站或走路时疼痛加剧,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可减轻。
    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跖筋膜劳损:中老年人常身体超重,跖筋膜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组织失去弹性,更易损伤,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炎症产物刺激末梢神经则会引起疼痛,逐渐导致足跟骨刺的形成。
    跟骨结节滑囊炎:中老年人身体超重,或长期从事站立工作、长期穿硬底鞋等,可使跟骨结节的滑囊因长期受到刺激与挤压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足跟疼痛。
    足跟骨刺:多发生在跟骨底面结节部分的前缘,由于跖筋膜和足短肌在其附着处受到反复牵拉引起炎症而逐渐形成骨刺。
    脂肪垫挫伤:足跟底部的皮下脂肪纤维垫受到挫伤,引起部分萎缩性病变,而引起足跟疼痛。
     当出现足跟痛时,应尽可能通过X光检查明确病因,然后对症治疗。身体超重者与脂肪垫挫伤者,鞋内足跟处可垫海绵垫,以保护足跟,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跖筋膜劳损者可通过按摩等物理疗法来缓解症状。滑囊炎引起的足跟痛,可在局部注射曲松奈德加利多卡因,以促使滑囊闭合,消除足跟痛。足跟骨刺者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手术治疗。此外,患者还应注意足部保暖。
    相关链接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与肝肾不足、受寒有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淤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中医治疗足跟痛遵循其治病必求于本之理念,疏肝益肾以生髓充骨、荣养足跟,驱除风寒湿邪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标治本。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中药熏洗、艾灸等。
    口服中药多以补肾填精益髓为主,如左归丸、右归丸、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中药熏洗常用透骨草、皂角刺、红花、秦艽、独活、桑寄生、附子等中药,将上药用布包好,用醋浸泡煎煮,先用醋液熏洗足部,再将足跟痛处置于药包上热敷(注意避免烫伤)。艾灸多选用艾条直接灸足跟部。此外,也可将粗盐炒热,将足跟部埋于盐中热敷(同样要注意避免烫伤)。
 


相关热词搜索:西医 从中 角度
本网站文章和图片,部分是转载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侵权,可联系本网站删除,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