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地威胁着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的身体健康,由此引起的骨折等并发症,除了给患者本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外,对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
    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为常见的部位,其中约85%有疼痛症状,其余15%可以无症状。一般情况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往往外伤较轻,或无明显外伤史,因此容易漏诊或误诊为腰背肌劳损。由于胸腰段脊柱特殊的解剖结构和活动度较大的特点,同时又是脊柱应力集中的部位,因此胸腰段脊柱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约占整个脊柱骨折的90%。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年龄、病史、和影像学检查来确立。其中外伤后胸背部疼痛、身高降低、脊柱后凸、X线平片显示椎体骨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骨密度测定通常采用双能X线法,可以确定骨质疏松的程度。CT扫描可以确定骨折的类型以及椎体破坏的程度,而MRI检查可以确定骨折是否新鲜骨折以及神经压迫的状况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主要为椎体爆裂骨折和压缩骨折。
    对于爆裂骨折同时伴有神经压迫症状者,可以手术进行神经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以及融合,同时可采用防止内固定松动等的措施。    
    对于压缩骨折,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如果椎体压缩程度较小、椎体高度丢失小于1/3、疼痛不剧烈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主要措施为卧床休息4-6周,然后支具外固定3月。对于压缩程度明显、椎体高度丢失大于1/3、或为多节段骨折、疼痛明显者,可以考虑微创手术治疗。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是目前建议采取的微创手术治疗手段,其适应症为疼痛性、椎体后壁没有破坏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达到减轻疼痛、稳定脊椎、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和早期活动的目的。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应在X线密切监视下进行,操作医生必须经过适当的培训,手术技术注意规范化,注意避免骨水泥渗漏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多椎体压缩骨折,需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治疗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