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镌刻着一句医学界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很多国外医院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在点滴中多了些人情味,让医患关系更和谐。本期驻外记者走访了多国医院,看他们是如何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镌刻着一句医学界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很多国外医院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在点滴中多了些人情味,让医患关系更和谐。本期驻外记者走访了多国医院,看他们是如何重视人文关怀的,把医院变成一个温馨的港湾。
澳大利亚
有专人安抚家属
澳大利亚医院里流行着一句话:“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医院本着先就医,后付费的原则,不论富豪还是普通人都一视同仁。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不少医院专设“人文关怀科”,为那些束手无策、精神几近崩溃的重病患者的家属提供帮助。
澳大利亚医院的重症病房旁设有家属休息室,直通病房,这让那些重症病患的家属有了一处放松精神和稍事休息的地方。重症病房里除了医生、护士监控外,还有社工全天帮忙。社工的主要职责是向病人家属提供从精神到物质上的帮助。他们在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传递信息,及时为家属介绍病人的最新病情以及各种急救仪器的功能,他们还为家属安排食宿,甚至帮助安排后事。
皮特先生的妻子索菲亚在重症病房住了49天。皮特在得知索菲亚病危的初期,一度情绪失控。医院社工和护士安排他到一个摆放着鲜花,带有躺椅的独立房间休息,对他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的情绪。皮特会语无伦次地反复问同样的问题,社工始终耐心地解释医生说过的所有细节,并一一介绍那些用在索菲亚身上的医疗器械和下一步救治计划,这让皮特渐渐平静下来。医护人员让皮特跟昏迷的索菲亚多说话,提高她战胜疾病的勇气。皮特认为,家属最想知道的就是病人的真实现状,而家属的安抚是病人康复的良药。如今,索菲亚病情好转,已经转到普通病房。
一位在重症病房工作的医生说,当他父亲被推进重症病房后,他作为家属顿时明白,医务工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安慰是多么重要,每一个微小的进展都让他如释重负。▲
德国
亲自帮患者办医保
“有事找医生。”在德国,医院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还为患者解决各种生活难题,让医院处处充满温暖。
刚到德国时,记者由于各种原因,医保出现了问题。当时记者经常生病,必须看病买药,每次都得支付几十至几百欧元的医药费。一次,记者像往常一样看完病准备离开时,海肯医生突然想起来问:“您的医保解决了吗?”当得知没有时,他拨通了一家医药援助机构的电话,给记者争取到了免费药物。同时,他又多次与保险公司沟通,帮记者成功投了公立医保。
其实,许多德国人家里出事后,也都愿意去找医生寻求解决方法。记者就见证了不少事例:一位老人被确诊患有癌症后,诊所医生帮他联系了着名的柏林夏里特医院,还给出详细的诊断书等,几乎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一名女患者刚失业,很伤心,见到医生竟哭了起来,这时,医生充当起了心理医生的职责,安抚她……
德国医院还千方百计地满足住院病人的需求。医院特设专门的部门解决来自不同国家患者的语言、生活习惯等问题,比如配餐上有素食、穆斯林餐等多种选择。医院里还设有理发店,可为患者编织假发。一位医院理发师告诉记者,肿瘤病人化疗后会慢慢脱发,他们为此感到恐惧,甚至拒绝接受治疗。医院理发师为了让患者们重塑信心,帮他们量身定做漂亮的假发,并定期为其护理假发,这对患者接受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有些患者因为术后截肢,无法直面生活,怕别人取笑。医院的专业部门还可以为患者提供假肢,以及心理疏导等服务,让患者体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人性化的关怀,让医院摘掉了冷漠的帽子。难怪,德国患者出院后,会常常与医生联系,平时有什么问题,还会写信或直接与医生联系,让医生出谋划策,甚至结婚也会邀请医生出席。▲
加拿大
病床可以自己布置
2009年,因为一次意外,记者住进了加拿大列治文医院,接受了胆囊切除手术,手术后住院期间让我体会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虽说是四人间,但清扫得很整洁,病房有独立卫生间,病人如果能自理,还可以洗个热水澡。病床和手术台的规格是一样的,备有各种医疗设备,常规检查可直接在病床上做,需要去检查室、手术室,也是直接推了病床就走,这一来方便,二来也让病床成了患者住院期间的“私密空间”。
说“私密空间”并不过分,因为病床周围有幔帘,能完全闭合,闭合后便是独立空间;病床可电动升降,搭配有同样能升降的活动桌子,很方便就能变成一个写字台或餐桌。病人可将亲人的照片或玩偶等私人物品放在床上,也可以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看书、学习,非常方便,感觉像在家一样。
国内病房之所以让人感觉不舒适,很大原因是“闲杂人等”过多,如陪护的家属、护工等,在加拿大这是绝对看不到的。加拿大医院住院部为了给患者提供一个清静的空间,规定“闲人免进”,家属必须获得“通行证”才能入内,且一般只能停留约半个小时。医院饮食也很周到,一日三餐都事先列好菜单,有特殊需要的患者还可提出要求。
由于加拿大是多元文化社会,许多患者母语各异,医院会尽量为患者安排知晓该语种的医护人员。记者住院时资料中注明“华裔”,但值班人员中无人通晓汉语,差点耽误手术,好在记者声明“精通法语”,医院马上为记者安排了一位法国裔值班医生,经沟通后确定“毫无问题”才化险为夷。▲
美国
医生要学和病人聊天
国内医生医术精湛,但记者在国内医院看病时总有种“快餐化”的感觉。在美国医院感受到更多的是耐心与体贴。后来,记者了解到,在美国,医生们都要接受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包括宗教、法律、历史、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其中,80%以上的美国医学院在学生刚入学期间就设有医患沟通课,把医患沟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沟通方式,通过良性互动解决患者在心理上的困扰,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医生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可以从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谈起,慢慢打破沉闷的气氛,让患者对医生产生亲近感。例如,聊聊体育、音乐或是患者自己的故事。
一次,记者和伙伴们去医院看望患有淋巴癌的朋友。朋友身体非常虚弱,几乎不能下床,护士亲切地招呼我们一行人的到来,说:“这么多朋友都来了,看来是要开派对了,我也报名参加。”听朋友说,医生和护士经常和她聊天,嘘寒问暖,让她对治疗更有信心了。就算医护人员一言不发,在一旁聆听自己讲话,对她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
医生在问诊的过程中,搭建起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在获取病患反馈的同时,与患者充分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耐心听,允许患者提出疑惑,理解他们的困难,让患者不仅在身体上得到治愈,在心理上也得到慰藉,觉得看病、住院不是个“苦差事”。
医学生毕业进入医院后,医院会定期组织讨论会。医生们从各自负责的患者中找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分享经验与教训,从而避免矛盾。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注患者的情感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