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需要更透明,减少医院负面报道
2014-05-29 15:11:18    浏览次数:
近年来,医患关系恶化,伤医辱医事件频频发生。其原因是复杂多面,然而媒体片面报道和不实报道,有时却能使社会舆论偏离真实和公正的轨道,使医生整体形象受损,使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为什么媒体医疗负面报
    近年来,医患关系恶化,伤医辱医事件频频发生。其原因是复杂多面,然而媒体片面报道和不实报道,有时却能使社会舆论偏离真实和公正的轨道,使医生整体形象受损,使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为什么媒体医疗负面报道会占多数?医疗负面消息是当今医疗行为的主旋律吗?医生们究竟面临怎样的困惑和压力以至于在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今却鲜有听到来自于他们的、专业角度的声音?面对医疗事件医生该选择沉默还是该做点什么呢?
    和许多伤医案件一样,在这些医事件中,无疑医院和医生都是血案的受害者,然而,和其他类社会案件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两起案件及大多数伤医案中,作为受害方,院方和医生却往往都不愿意对媒体作出正面解释。媒体和医生仿佛处在了两个玻璃罩子中,相互隔绝。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关于医疗负面的报道占据了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主流,这些报道往往仅是从患者的角度或是对医疗并不十分了解的记者角度来报道专业性很强的“事实”。无形中对医院和医生形成了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也让医生“伤透了心”,进而对媒体产生了防备心理,甚至把“防火、防盗、防记者”当成了处事哲学,他们大多选择了沉默。然而这种沉默对医生群体、社会中的每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按照一般理解,人们对本行业内的事件往往会给予高度关注,在利益共同体内,任何个体的遭遇都可能造成对群体利益的损害,用通俗的话说,不公正的事情明天就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在当今中国的医疗环境中,面对频发的医疗纠纷医生们却选择了“集体失声”。难道医生们不明白站出来说话,也许能迅速澄清事实真相,帮助社会消除误解吗?最明显的就是医生群体通常被认为是“理亏”,医生的沉默更增加了人们的误会。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仅在于医生对媒体片面报道的愤怒,医生群体的公众形象受到损害,更有可能会造成信任危机,殃及的是每个医生及社会更广大群体,即使表面看来每个人似乎与任何突发事件无关。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科学知识没有占领舆论的阵地,伪科学就会有机可乘;科学知识宣传得不好,老百姓不接受,那些糊涂的甚至错误的观念就会误导大众。当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概念在媒体上传播,选择“无可奉告”的沉默,除了会引发更新一轮来势汹汹的质疑之外,还会对医生群体和社会带来任何好处吗?医院和医生如果能主动与媒体沟通,从医疗专业的角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否会对社会舆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医患关系朝向健康发展呢?在今天,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已无可争议。人们普遍理解的媒体已经从报纸、广播、电视逐步发展到网络,在这个以网络为主导的“新媒体时代”中,每个人都是记者和通讯员,每个人都生活在“媒体”中,无论行业群体还是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将自己的声音通过媒介发出来。
    现在的对于医患关系的网络舆论,负面言论总体要多于正面言论。主要表现为发帖网友带有主观性,以偏概全,丑化了医疗结构、医护人员的形象,对某件极端事例先入为主,消弱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此外,还有一些网友在炫耀出现医患纠纷后自己的处理方式,很容易引起其他网友的效仿,从而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冲突。从医院和医生的角度来说,如果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网络舆论,加强网络互动,提供专业的见解,是否能为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减少医患之间的误会和改善医患之间紧张的关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医学从来就不只是技术的天下,医生很多能力都体现在医学之外。世界卫生组织给21世纪医生的定义中有一条是: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这意味着医生不仅要熟练地运用医学技术治病救人,还要运用大量信息武装头脑,并成功地与人交换思想,分享观点。医生基于自己的专业背景,应该在大多数社交网络和新媒体扮演影响者和意见领袖的角色。
 
    沉默往往是当今医疗机构和医生在遭遇医疗纠纷时选择的方式,这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但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这种“保护“只可能是暂时的,长期来看更可能是无效的,它往往把医院和医生推向更复杂的境况。在新媒体时代,每个医院和医生是否都需要暂时放弃一点自我眼前小的得失,为了不能缺失也不应缺失的角色,勇敢地承担一点,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消除医患间“紧张因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者呢?

相关热词搜索:医患关系透明化
本网站文章和图片,部分是转载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侵权,可联系本网站删除,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