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能不能让医生下岗?
2014-12-04 12:45:09    浏览次数:
  在前些天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多位互联网大佬纵论未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认为,10年以后最大的商业机会将是健康和快乐问题,所以阿里要布局这两个产业;而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百
    在前些天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多位互联网大佬纵论未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认为,10年以后最大的商业机会将是健康和快乐问题,所以阿里要布局这两个产业;而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百度技术方面的投资主要将投资在人工智能方面。
 
  马云表示,“今后阿里想干的就是健康、快乐两个产业,如何让人更加健康,如何让人更加快乐?不是建更多的医院找更多的医生,更不是建更多的药厂,而是我们(投资)做对的话,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医院越来越少了,药厂少了很多,这说明我们做对了”。
 
  马云的“让医生下岗”言论引起部分医生的反对。近日,复旦医学博士联盟就对马云发难,他们指出:“巨头们总是爱放大人工智能的可能效应,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一切……网络或者虚拟的医疗肯定会对一些疾病的现有治疗及诊断的方式产生影响,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替代医生的角色”。
 
  笔者在此要说,博士们的确误解了马云的发言,因为马云从未说过要“解决一切”,更没有说过要“从根本上替代医生”。马云不过是说:未来人类的健康应该更多地来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疾病的预防,而不仅仅是在患病后去寻求治疗。同时,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可以促进部分诊疗程序的标准化,并可能会逐步替代部分诊疗程序中医生的简单工作。
 
  那么,问题就来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诊疗标准化真的可行吗?
 
  根据卫计委的规定,全国医院正在推广“临床路径”,对数百种种常见疾病进行“标准化”治疗。
 
  所谓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制定一整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与治疗过程,以询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方法。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加简洁、易读,适应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
 
  在现行行医疗模式中,医生检查、开药,基本靠经验。有了临床路径的规范后,只要疾病种类相同,就能得到统一、规范和标准化的诊疗,不过,虽然每个病种病型的临床路径是一整套的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诊疗计划,但也并非是一成不变、僵化刻板的医疗方案,且在目前的实践中并不会束缚医生看病时的手脚。
 
  再看国外,早在十年前,美国的“一分钟诊所”就开始用标准化的流水线模式来改造诊疗流程,并依靠其独特的商业模式,10年之间在美国开了数百家诊所。他们针对普通疾病开发出了标准化的人工智能程序,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即使护士和实习医生也能快速看病。
 
  这家连锁医疗机构增长迅速,据美国《医疗服务管理杂志》报道,一分钟诊所2004年的接诊人数为6万,2006年35万。到2010年,已累计接待700多万人,同时,由于这种模式降低了对医生的需求,并降低了医疗支出,也得到了保险公司的认可,这说明了诊疗标准化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因为被一分钟诊所抢走了生意,部分医生对其表示了不满,并质疑其治疗效果,但针对5万个咽炎病例的研究表明:在一分钟诊所的诊疗结果中,99%符合最佳做法,远高于55%的行业平均水平。这说明:在部分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基于人工智能的标准化方法,完全可能颠覆必须依靠医生个体经验的老传统。
 
  回到中国,我们再回顾一下历史,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电影《青年鲁班》,影片主人公李三辈的原型,就是曾任中共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他在1951年7月到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当工人,并成为木工学徒,当年,建筑业木工中一些复杂的木工活,都要先由技术精湛的“老把式”在铺平的木板上按设计图纸上的实际尺码要求画出实样,然后才能施工,而李瑞环则运用简单的几何知识,在纸上就能直接计算下料,从而打破了过去“木工复杂技术必须依靠老师傅放大样”的千载常规。
 
  显然,很多行业的传统都需要依靠个人经验,但技术的发展则不断对这些个体经验实现了替代。其实,就在半个多世纪前,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一场个体医生逐步走进医院的变革,而传统的医疗势力对此也多有抗拒,例如,当时的美国医疗协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就曾认为大型医院的规范化管理会扼杀医生的创造力,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技术进步导致医生个体经验被逐步替代是必然的趋势。
 
  观察我们身边的医疗环境,其实并不难发现:以前一直依赖医生个体经验的很多诊疗手段,正在逐渐被新技术所替代。
 
  当然,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无论到了任何时代,医学研究也都不可能走到尽头,基础和临床研究都需要医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疑难杂症也难以全都依靠人工智能去判断。即使医生的简单劳动在未来可能逐渐被替代,那是否就一定会导致社会对医生的总需求下降,也尚属未知,因为人类对于自身健康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当简单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一定还会产生新的需求,这是人性决定的。
 
  总之,没有人能准确预测30年后的生活,因为医生的部分劳动有可能被替代,就断言医生会找不到工作,似乎根据不足,同样,因为目前医疗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个体经验,就断言其所有部分都永远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同样也缺乏依据。
 
  针对此类问题,或许可以听听百度李彦宏说的那句:“如果我们回顾整个人类历史,尤其是技术发生的历史,就会看到:绝大多数人总是低估了技术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

相关热词搜索:医生
本网站文章和图片,部分是转载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侵权,可联系本网站删除,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