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9年,Pott首次描述脊柱后凸畸形合并瘫痪综合症,此后被称为Pott’s畸形,即今天的脊柱结核。在当时没有结核杆菌培养方法,没有放射学诊断的条件下,Pott医生观察到脊柱结核脓肿引流后临床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200多年来,由于结核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脊柱结核也未形成合理完善的治疗方案。上世纪50年代抗结核药物的出现,使结核病治疗得到突破,并形成所有脊柱结核治疗方法的基础。国内在方先之等的努力下,开创了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治疗的理念和方法,一直到今天依然是外科方法治疗脊柱结核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方法之一[方先之1957年中华外科杂志。
       脊柱结核从无法治疗,到药物和开放手术治疗,再到微创手术是脊柱结核治疗的不断进步。
       随着医学影像学及其引导技术的发展,微创方法在各个学科得到长足的进步,脊柱结核的微创治疗也不例外。最初是脊柱结核脓肿的引流治疗,比如Dinc等的CT引导下结核脓肿引流,Jeanneret应用灌注冲洗的方法治疗脊柱感染性疾病等。我们从2002年开始将CT引导下微创治疗的方法与病灶内注射抗结核药物结合起来,取得一定的理念和方法的突破。在此向大家总结汇报。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定义:在医学影像学引导下,借助或者不借助内窥镜的方法,在不增加外科创伤的前提下,取得同样或者更好的临床疗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目前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有两种方法:
        1、影像学引导,局部麻醉下病灶和流注脓肿穿刺、引流、置管、冲洗的方法。常规手术使用的全麻改为局麻,对患者全身要求低、术前准备简单,手术适应症比较宽,手术方法简便易行。设备要求普通CT机,手术切口为II类,手术环境要求降低,在放射介入科可以常规开展。
       2、影像学引导,全麻下使用内窥镜的方法对病灶清除、内固定的方法。后者沿用开放手术病灶清除和内固定的理念和方法,将其转换为腔镜手术。麻醉条件与开放手术无异,适应症选择比普通开放病灶清除术要求严格,设备基础条件大为提高,手术难度同样大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