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参与讨论病例,加强沟通的同时是否增加恐惧
2014-12-05 10:08:14    浏览次数:
患者家属到了没有?看到家属在场,主管医生开始介绍患者杨某的病情。11月21日上午9时30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会议室,一场特殊的疑难病例讨论正在激烈、紧张地进行。与以往不同,原来只允许医务人
       “患者家属到了没有?”看到家属在场,主管医生开始介绍患者杨某的病情。

11月21日上午9时30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会议室,一场特殊的疑难病例讨论正在激烈、紧张地进行。与以往不同,原来只允许医务人员参加的病例讨论会,这次却同时邀请了患者及其家属。

“今天,我们公开讨论四个疑难病例,四位乳腺癌患者的病情都很复杂。”此次病例讨论主持人、河北医大四院乳腺中心副主任李海平请各位专家对每一位病例做出分析,给出诊断和治疗意见,也提醒患者家属有问题可现场提问。

对癌症患者唯恐隐瞒不及的传统,似乎被打破了。病情、治疗方案、施治依据等,由医生拿出来和患者及家属一起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尊重患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治疗,从而得到患者配合。”河北医大四院副院长、乳腺外科专家耿翠芝说,更希望通过这种公开交流的方式,拆除阻隔在医患心中的“墙”,减少医患之间因沟通不畅引起的纠纷隐患。

沟通需要勇气,医生“压力山大”

“不排除肺转移,但我倾向不是肺转移,建议做CT进一步诊断。”医大四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丁翠敏说。

“肺部的结节是我们的‘心结’,手术肯定要做,只是择机的问题”;“通过化疗,病灶缩小,我建议再做两期化疗,然后再考虑是否手术,是否可以保乳……”化疗科副主任姜达、放疗科副主任张均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建议选择合适的机会,在病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但不可能保乳。”解放军307医院肿瘤科专家江泽飞说。

根据患者杨某病情,专家们围绕是否肺转移、是继续化疗还是要手术、如果继续化疗执行什么化疗方案、如果手术选择什么手术方式等,一一阐述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而坐在主治医生旁边的杨某的丈夫程某听得非常认真,他一边用录音笔录着音,一边做着笔记。

让患者及家属参加病例讨论,这个小小的变化,对各位医生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情。“这是一场实战考验。”河北医大四院副院长、乳腺外科专家耿翠芝说,讨论中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患者及家属完全开放,他们可以记录,可以录音。“这不仅是以后治疗的依据,患者也可以拿着去国内其他医院咨询。”

“医生不仅要有好的技术,更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对疾病也要有一个高水平、与国际一流诊治水平接轨的认识和判断,否则无法真正面对面解释患者的所有疑虑。”耿翠芝说,这不像平常,如果有些东西记不起来或有疑惑,可以私下里翻书查资料。“医生如没‘两把刷子’,就不敢承揽这活,压力是相当大的。”

“不仅医生个人压力大,而且对乳腺中心整体水平要求也很高。”耿翠芝坦言,公开病例讨论是需要底气和勇气的,如果没有医院一批实力强、水平相当的医生作后盾,以及各科室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先进经验,乳腺中心开展公开病例讨论是不可能的。

在讨论现场,患者常常会提出各种疑问,“这个为什么必须手术,是否还有保守治疗的可能?”“要是继续放化疗,会对患者带来哪些好处和副作用?”专家们都给予详细解答。

“看到医生这样尽心尽力,我们心里非常感激。病情讲透了,很多疑问也就消除了。”一位患者家属说,他们做记录并不是要给医生找麻烦。“只是因为医学知识不多,对专家说的东西听过后记不住,希望和家人商量时能更好地分析专家意见,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沟通为了信任,减少医患矛盾

这次病例讨论前,患者杨某四个周期的化疗刚刚结束,原本想马上进行手术,并坚决要求“保乳”。

“但听完讨论,我们综合考虑了每一位专家的意见,放弃了立即手术的想法,而是决定再做两期化疗,然后选择时间手术。”第一次参加讨论的杨某爱人程某说,“至于能否‘保乳’还是听医生的意见。”

“我们尊重患者决定,患者也同意了我们的手术治疗方案,愿意配合治疗。”河北医大四院乳腺中心副主任李海平对此很满意,他说,患者从不了解到了解,由不配合到配合,使医生的工作变得相对容易、简单。“像杨某这样的疑难病例,以前我们往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来沟通,做工作。”

近年来,医患矛盾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预期越来越高,希望进了医院就是进了“生命保险箱”,如果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病人家属就无法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双方沟通不畅、缺乏信任,就极易引发医患矛盾。”耿翠芝说,医大四院收治的多是癌症患者,且不少人去时病情已很严重,因此更需要医生的治疗“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意愿和权利。

“公开疑难病例讨论,就是为了让医生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耿翠芝说,中心还将推行“全程沟通”机制,多听病人说几句、多对病人说几句,通过沟通建立信任。

“这一模式非常好,去除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隔阂。”程某说,通过参加讨论,病人和家属对病情发展、用药情况、治疗方案等都做到了心里有数,也不再盲目害怕。

“听医生的吧。”当患者和家属说出这句话时,是信任在起作用。李海平感到无比欣慰,“这是我们所希望的”。据介绍,乳腺中心开展这样的病例讨论两年多来,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每年接诊的新发乳腺癌患者有1500多例,开展手术约3000多例,但从没有发生过一起医患纠纷。

沟通环节提前,患者是否参与需斟酌

这是一个多学科病例讨论,除医大四院乳腺中心的所有医生外,参加讨论的还有解放军307医院肿瘤科专家,以及医院呼吸内科、化疗科、放疗科、CT室、消化内科等科室的近10位专家。在讨论中,患者家属坐在离主管医生最近的地方。

“在我国,对于癌症,无论医生还是家属,大都不愿让患者知道病情,害怕患者因恐惧而精神崩溃,从而导致病情加重。”耿翠芝介绍,医院普遍的做法是,不邀请患者、家属参与,只有专家们“关门”讨论,讨论结束后,由最权威或高水平的专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然后由主管医生将结果传达给患者及其家属。

但是,在工作中,医生们发现这种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患者尤其是那些疑难重症患者的需求。“如今信息更发达,人们的知识越来越多。”耿翠芝进一步分析说,但是普通患者往往不可能对病情和医治方法有详细、全面了解,因此,当主管医生把讨论结果和最终治疗方案传达给患者及家属时,他们就会提出很多问题,得不到足够解释就很容易对治疗方案持怀疑态度。如果医生再带有一些个人情绪,就容易与患者产生矛盾。

基于这些因素,2012年9月,医大四院乳腺中心决定让患者和家属提前介入治疗方案的讨论,在全国率先探索公开的多学科病例讨论模式。除了本科室医生外,他们还会邀请协作科室专家及患者、家属参与疑难病例讨论。目前,该院乳腺中心将每周五上午定为公开的疑难病例讨论日,每次都要选择2个以上疑难病例进行公开讨论。

“我们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适合参与,能不能参与还是要预先和家属一起斟酌商量。”耿翠芝表示,患者如果有了解病情的意愿,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医学知识,这样的讨论对他们才有意义和帮助,否则对讨论内容听不明白,对医生的分析断章取义,反而不利于患者治疗。


相关热词搜索:病例 患者
本网站文章和图片,部分是转载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侵权,可联系本网站删除,我们会尽快处理。